SCI写作交流
主页 > 学术交流 > SCI写作交流 >

分享拒稿的态度

2016-05-25来源:未知
如何正确对待拒稿这个问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探讨一下吧!
当然学者们碰到拒稿的事件,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一个问题,所以学者们应该从容的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要有个好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也许这样会是一件好事而并非坏事呢,从中可以让学者们获得一个好的态度去看待这个被拒稿的问题,这也是从事科研很重要的态度,学者的进步一般都是论文被拒稿开始的。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智力和直觉是学者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因素。但澳大利亚物理学转行到社会学教授 Brian Martin 并不这么认为。马丁认为,论文发表真正重要的贵在坚持。拒稿是学术领域不可告人的秘密,许多科学家发表他们论文过程中都会遭遇此事,不同领域和期刊的拒稿率不同,但具体到个人,发生几率一般都很高。
 
马丁建议,对待拒稿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把论文和个人区分开,论文只是作者的产品,而不是作者自己。如果论文被拒,不应该认为是作者的错误。相反,拒稿也有不少好处,例如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有好处,有利于提高个人学术鉴别能力,也有利于选择更合适发表的杂志。实际上,伴随拒稿的一些评论和解释也许正是更高水平研究的起点。
 
“ 失败是成功之母”用在论文发表上非常贴切,许多学者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这样的尴尬。
 
不过,坚持绝对不是死心眼,必须利用这些机会培养自己科学鉴赏能力,提出将来优化工作的计划并投入行动。从失败中学习不仅是生活的哲理,在科学研究中同样适用。
 
马丁说“在我的学术生涯中,很多人知道我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许多专著,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我被拒稿的次数也是非常地多。”就好像说大家看到的都只是成功的一面,不知道背后的艰辛。
 
论文发表确实值得祝贺,至少可以增加我们的论文发表数量,如果在投稿,申请基金和申请位置的时候遭遇失败,当然是比较尴尬的事情。但在学术领域这样的失败正是家常便饭。但是,许多年轻的学者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正因为这个原因,唐纳德. 豪在他的著作 TheAcademic Self, 提出,应该鼓励学者们讲述他们失败的故事,以激励其他学者不要轻易放弃科学事业。
 
马丁的经验是,被拒绝发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放弃。虽然少数情况下,论文可以直接接受,但更多情况下需要尝试多个杂志才可以接受。
 
例如马丁在 80 年代一篇关于抄袭的论文,先后经过 10 个杂志,最后一个杂志的修回意见非常多,简直就是重新写一篇,但最后总算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专著先后被 30 个出版社拒绝,其中有几个出版社曾经考虑出版,但最终仍没有接受。他说他的一个同事曾经有更多次被拒绝出版的经历。
 
现在马丁已经是资深学者,但仍时常遇到这种被拒绝的事情,最近有一篇论文先后 15 次更换杂志才最终发表。
 
拒稿到底有没有固定模式?也许有许多人会说有一些原因,例如稿件质量问题,提出的观点太超前或太大胆。但实际上,杂志拒稿的随机性,或者随意性非常大。可能真实的原因是因为稿件太多,总要拒掉一部分,是为拒稿而拒稿,没有原因。马丁对比了那些立刻接受和多次被拒稿的论文,没有发现任何规律,因此他认为拒稿大部分都是很随机发生的事情。马丁自认为是很认真负责的学者,因此他的论文质量应该比较稳定的,每次投稿前,不仅自己认真撰写,而且总要请同事给于建议,但仍不能避免被拒,但受到意见后,马丁会认真分析,以提高论文被接受的机会。
 
马丁认为,在学术上,坚持和智力同样重要,这和其他行业如体育比赛类似,体育选手也经常遇到失败的打击,但最优秀的选手正是少部分可在失败中坚持下来的。
 
年轻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恐惧被拒稿,往往把拒稿等价于个人的失败。其实论文好坏和自己并无关系,论文只是自己的作品或产品,不代表作者是否成功。虽然少数情况下,一篇论文可以奠定作者的学术地位,但大多数情况下,论文只是学者的一个产品而已。
 
 
 
最后就是希望学者们正确看待如何拒稿这个问题,心态非常重要,贵在坚持,论文只是作者们的一个产品而已,常遇到失败,但最优秀的正是少部分可在失败中坚持下来的!
 
推荐:如何正确对待论文拒稿
 
 

相关热词搜索:sci论文发表,sci影响因子

分享到:

Copyright 深圳中洪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Zhby_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