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写作交流
主页 > 学术交流 > SCI写作交流 >

浅谈Sci的文章接收前后的感触

2016-05-25来源:未知

      曾经也写过文章有Acceoted,经过这次艰苦的写文章,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感悟,在此我把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看看。
  
      文章从开始着手准备工作写到发表,就好像孕妇十月怀胎的过程。漫长的等待,等待过后成功迎来的就是喜悦的笑容,每一个过程都十分关键,从来都没有什么成功的捷径可寻,我们只能不断的细化每一个过程。
 
 
 
    首先是定题。一篇优秀的论文,最关键的是定题,这不单单需要课题组导师准确的把脉,更需要个人不断领悟的过程。   
 
  
      如那句话说的你的事业的高度永远不会超过你自信心的高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发文章的过程也是如此,学会向前看,向上看。导师的把脉,我想我不曾做过老师,也无权诉说更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导师如果想成为这个行业的掌舵或是把脉的人物,闭门造车是万万不可的,必须海量阅读文献和学术交流至少有一个常在路上。
 
  
      而在此我更加推崇于后者,参考文献再新,也只能是过去的东西,我们学习他的试验方法和思路以及阐述某一个问题时所用的表述和原理。学术交流,往往更多表现的是目前大家正在研究的东西。而交流往往也分为多种,国际交流(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实地考察、访问学者等等),国内交流(更多的是实地的参观或是会议),同一领域学生与学生之间非官方的交流,学术界和工业化应用客户之间的交流(从企业所需中发现研究的空白点,然后载回馈到企业)。
 
  
      真正的想法和思路往往产生于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对于个人的领悟,这个往往源自于自我科研能力的挖掘。一个放养型的导师,一个相对较差的科研环境,一颗刻苦钻研和上进的心,往往会更快的促进这种能力的提前释放。
 
  
      以我个人而言,我从不否认那些科研天才和达人的存在,但是我想更多的科研人都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唯独凭借按部就班的实验和反反复复的论证去发现隐藏于现象后的本质。
 
  
      个人的领悟能力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你对一篇或是几篇参考文献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不是纯粹对设计一种你从未参与过的能力的验证,而是一种你能从你看到的文章中,从你接手的实验中,看到你所研究的方向未来的趋势,如果你能准确的把握住发展的趋势,那么你将会收获前所未有的创新。
 
  
      关于立题的创新,很多时候我都在被这样一句话迷惑着,国际一流的在国内就是超一流的,国际二流在国内也是一流的。其实,细细想来,我明白一个问题,不是说我们国家的创新水平不行,而是在我国很多时间能满足于你创新的客观条件不存在,比如资金,比如时间和精力,再如实验室普遍的条件。
 
  
     当我们的一切的条件都不如国外的时候,面对严苛的技术壁垒,我们只能采取所谓的跟跑策略。
 
  
     其次,过程。将立题从一个概念中的模型变成一组组可支持的数据,也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在做实验的过程我们确实需要胡适先生的一些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是从目前科学发展的层次来看,对于像我以及与我类似的平凡的研究生而言,我们往往处于科学前沿理论的底层,我们提出那些具有划时代的观点和看法甚少,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追随者巨人的步伐去解释我们获得的现象。
 
   
     关于实验的过程,我个人的经验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实验的异常点,同时也不要将精力过多的放在某一个问题上。前者说的是我们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验,实验设计科学合理,切不可投机取巧,操作过程合理规范。
 
后者要求当我们的实验结果和预期的结果不一致时,并且反复多次的尝试结果都如此,实验操作的过程也无其他的失误时,不妨坚信自己的实验结果,兴许你的这个发现会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情况。
 
  
      最后呢,就是不断的坚持。每当放假或是过节的时候,一个人待在实验室,看着电脑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字符,面对着那些默默无语的瓶瓶罐罐,聆听着单单是自己的心跳声。尽管很是孤单和寂寞,但是我总是用“科研的路注定是一个人 的孤独”来自勉。的确,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或是恋人,或是老师他们很难与你一起分担这份孤独的。
 
  
      作为家人,给你永远的支持;作为恋人,带给你实验之后的开心;作为朋友,与你分享成功的喜悦;作为老师,他们只能给你在学术路上方向的指导。无论怎么样,路还是要自己去走,没有人能去替你完成。对于科研路上探索的过程,我还想说的是千万不要一味的埋头苦干,最好的方式是常常抬头看看前进的方向和路旁的标尺。

 

     为此,我们需要边做实验边去查阅最新发表的文献,这样会使我们有效的避开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和我们相似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找寻到最新的表征方法。及时将获得最新的实验数据反馈给导师,对于好的结果如此,对于差的结果亦如此,从导师那里获得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发表,即文章的撰写和发表。我比较推崇这样一种做法,即边做实验边写文章,这样的好处是你能将时间效益最大化,使你得到的数据就是论文中用得着的数据,也是你所做的东西和发表的东西能够保持更高的新鲜性。倘若你就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没关系,只需要加紧时间实验,你依然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
 
  
      以我个人而言,论文撰写的过程讲究的是一气呵成,初稿切勿拖拖拉拉,否则我们将会因为英文表达的蹩脚而一再的延长作品完成的时间。一篇论文,必须经得起反反复复的修改,切勿认为我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针对语法的逐句斟酌和文章中关键点的反复推敲是至关重要的。投稿的过程,我认为是实力外加运气的过程。
 
  
      对于实力的问题,我不想谈过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文章的发表过程更多注重的是创新水平。最后就是运气,有些时候一篇好的文章比一定都能被一个好的杂志录用,也不是差一点的文章就不能被好的杂志的录取。
 
  
       因此,这里存在于一个运气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一个彼此熟知的审稿人,那么你将会获得更大的录用机会。不必要刻意的羡慕别人可能发表了一个水平极高的杂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微乎其微的,更多的时候看你的课题的选择方向和导师的影响力,仅此而已。
 
  
       论文的被拒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学会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更应注重从审稿人的意见中找寻最有价值的意见,去修改和提高自己的论文水平。我相信只要是我们付出心血完成的文章,一定能找到一个适合它的地方。
 
正如培根所说的“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不抛弃,不放弃,在科研的路上你一定会找寻到属于你自己的成功的捷径。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推荐:发表高命中率SCI的呕心之作
 

 

相关热词搜索:SCI医学论文医学SCI期刊

分享到:

Copyright 深圳中洪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Zhby_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