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写作交流
主页 > 学术交流 > SCI写作交流 >

SCI影响因子的终结

2016-05-25来源:未知

      写SCI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或者科研评价(Research assessment)的博文,因为身处这个圈子,想要搞清楚我们自己是怎么被评价的,以及想要给自己“放松且认真做科研的念想”找个合理的解释。

 

       5月17日的Science社论提到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呼吁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之后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从这儿也可以看到Science、Nature这类杂志的影响力。6月19日Nature新闻博客的一篇文章提到加拿大魁北克大学George Lozano和同事近期开展的一项研究,或许能给“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运动提供又一个直接的正面证据。

 

       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在1960年代被设计出来,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给学术图书馆订购期刊提供某个指导性指标,其实一直到现在,它也是评价期刊的众多指标中的一个(当然是最被认可的那个)。二十多年以来,主要是1990年代初引用数据开始能够电子化以后,影响因子越来越被广泛的使用,并且完成了其角色三级跳:期刊的评价指标——单篇论文的评价指标——研究者的评价指标。其实你可以发现这是多么武断的一种等价替代。

 

       数字化时代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变化,期刊出版从印刷版走向电子版,研究者的阅读和检索文献的行为也从阅读某份纸质版杂志转向主要使用数据库直接检索单篇论文。这些变化带来的结果是,期刊作为文章载体的角色显得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如果说互联网时代之前论文的引用率和期刊的影响因子应该有正相关关系并相互加强的话,数字化时代随着研究者开始侧重检索并引用单篇文章,文章引用和期刊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应该会减弱,George Lozano和同事验证了这个假说。他们使用汤森-路透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了1902年至2009年间25,569,603篇自然科学和医学论文、3,211,026篇物理学论文、以及879,494篇社会科学论文的引用及其所在期刊影响因子的情况。

 

       结果发现,在所有领域,从20世纪初直到1990年代,文章的引用率和期刊影响因子同步增长,但1990年代之后,两者的关系开始减弱(最早出现变化的是最早采用数字出版的物理学领域)(图1),并已经减弱到接近40多年前的水平(影响因子还没开始流行的时候)。另外,自从1990年代开始,来自最高引用期刊的最高引用论文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最高引用论文来自非最高引用期刊的比例逐渐增加(图2)。

 

 

 

      

                                                      图(1)

 

 

 

                                                            图(2)

 

 

       总结:"如果期刊影响因子和文章引用率的关系持续减弱,影响因子将越来越失去作为期刊、论文和研究者水平评价指标的正当性"。

 


 

分享到:

Copyright 深圳中洪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Zhby_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