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点评
主页 > 学术交流 > SCI期刊点评 >

【盘点】JACC5月第1期研究一览

2016-05-25来源:未知

1. 二尖瓣环钙化患者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的预后研究

DOI: 10.1016/j.jacc.2018.02.054

 

对于严重的二尖瓣环钙化(MAC)病人,外科的二尖瓣置换术的风险较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数例MAC患者成功接受了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并建立了MAC患者的TMVR注册中心。本研究共纳入了106名接受有TMVR的MAC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 ± 12岁,女性占68%,平均的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为15.3 ± 11.6%,且90%的患者纽约心功能评级为III或IV。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30天和1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5% 和53.7%,大部分存活至术后30天后的患者都可以存活至1年(49/77 [63.6%]),其中71.8%的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为I或II。此外,有34名患者的一年后心超数据是可获得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58.6 ± 11.2%,平均二尖瓣面积为1.9 ± 0.5 cm2,平均二尖瓣压差为5.8 ± 2.2 mm Hg,且75%的患者无二尖瓣反流。研究结果显示,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在外科二尖瓣置换术风险较高的二尖瓣环钙化患者中是切实可行的,但术后30天和1年的死亡率较高,大部分存活至术后30天后的患者都可以存活至1年。

 

2. 代谢健康的“胖子”近一半会发展为代谢综合征

DOI: 10.1016/j.jacc.2018.02.055

 

目前,关于心血管代谢状态与代谢健康的肥胖(MHO)间的相关性仍未有定论。本研究提出假设,基线状态的MHO是短暂的,并且有可能转变为代谢综合征MetS),而MetS就可以解释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所表现出的异质性了。本研究纳入了MESA临床研究中的6809名研究对象,经过平均12.2年时间的随访,分析结果发现,与代谢正常且体重正常的对象相比,基线水平的MHO个体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无相关性,但其中有近一半个体在随访期间发展为了代谢综合征,这些个体称之为不稳定MHO。与稳定MHO或体重正常的个体相比,不稳定MHO个体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高([OR]: 1.60; 95% [CI]: 1.14 - 2.25)。此外,代谢综合征占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关系的62%(44% to 100%)。研究结果显示,代谢健康的肥胖个体并不是稳定的,有一定概率会发展为代谢综合征,而这就与其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全因死亡率呈明显相关性。

 

3. 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冠心病患者疗效更佳

DOI: 10.1016/j.jacc.2018.02.029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仍在频繁使用,但由于基因的多态性,其在不同个体中的疗效差异较大。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与标准治疗相比,结合临床特征和患者遗传多态性的抗血小板药物(替卡格雷、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的选择是否更有疗效。本研究纳入了888例住院的ACS病人,并将其随机分入标准治疗组和药物基因组,在药物基因组中,对患者的ABCB1基因、CYP2C19*2基因和CYP2C19*17基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选择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经过12 ± 1个月时间的随访,主要终点事件是心血管源性死亡和首发的非致死性心梗、卒中和主要出血事件的复合事件。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在标准治疗组中应用更广泛(50.7% vs. 43.3%),替卡格雷在药物基因组中应用更广泛(42.6% vs. 32.7%; p = 0.02),普拉格雷的使用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标准治疗组相比,药物基因组患者出现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要明显更高(HR:0.58; 95% Cl: 0.43-0.78; p < 0.001)。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联合临床特征和患者基因多态性特征的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心梗和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4. 药物洗脱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远期粥样斑块形成率较高

DOI: 10.1016/j.jacc.2018.02.051

 

目前,关于依维莫司洗脱生物可吸收支架(BVS)植入后的新生动脉粥样硬化资料尚缺乏。本研究纳入了20例ABSORB EXTEND临床试验中的患者,所有患者在基线水平、支架植入1年和5年均进行了OCT检测,并对其支架内和支架外斑块的情况进行了评估。经过平均67个月时间的随访,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 ± 8岁。通过对比术后1年和5年的检查结果,研究者发现支架内脂质沉积的新生内膜(17% vs. 61%; p = 0.04)、钙化(28% vs. 94%; p < 0.01)、血管新生(6% vs. 78%; p < 0.01)和薄帽状纤维粥样瘤(0% vs. 22%; p = 0.02)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而支架外斑块的情况在1年和5年时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洗脱生物可吸收支架(BVS 1.1)植入后5年的支架内新生粥样斑块形成比例较高,且对管腔可造成较明显的狭窄。该结果需要在未来更大的样本量中进行验证。

 

5. 普萘洛尔与美托洛尔治疗ICD患者的电风暴比较

DOI: 10.1016/j.jacc.2018.02.056

 

大约30%的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s)患者会出现电风暴(ES),ES以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为特征,并伴有高死亡率。通常与静脉注射(IV)胺碘酮联合,交感神经β受体阻滞剂已被证明在抑制ES方面非常有效。这项研究比较了ES治疗中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vs.β1选择性阻滞剂(美托洛尔)。2011年至2016年期间,入院后24 h内发生ES的60名ICD患者(45名男性,平均年龄65.0±8.5岁)被随机分为普萘洛尔组(160mg/24 h,A组)或美托洛尔组(200 mg/24 h,B组),联合IV胺碘酮治疗48 h。与美托洛尔治疗组相比,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普萘洛尔治疗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动过速或房颤)的发生率下降2.67倍(发生率比率:0.375; 95%可信区间:0.207-0.678; p = 0.001),ICD放电次数减少2.34倍(发生率比率:0.428; 95%CI:0.227至0.892; p = 0.004)。在第一个24小时治疗结束时,A组30例患者中有27例(90.0%)、B组30例中只有16例(53.3%)无心律失常事件(p = 0.03)。B组心律失常事件终止的可能性比A组低77.5%(风险比:0.225; 95%CI:0.112至0.453; p <0.001)。普萘洛尔组心律失常终止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较短(p<0.05)。在ICD患者的ES治疗中,静脉注射胺碘酮与口服普萘洛尔联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优于静注胺碘酮和口服美托洛尔联合治疗。

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 http://www.chinazglab.com/


分享到:

Copyright 深圳中洪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Zhby_6@163.com